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紙上旅行--劍橋

(寫給在倫敦的師凡,我們共讀 Rick's London 2009)

自從徐志摩為劍橋寫了一詩一文,而且都收入了國文課本,就讓這個本來就該世人皆知的小鎮,在每個台灣的國中生心裡,留下了靜謐到近乎神聖的印象。後來,又有電機工程兼散文大師陳之藩的理性補充,讓劍橋成為人類心靈和智慧的雙重聖殿。也許哈佛(甚至西點軍校)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學(儘管沒人理會排名的量尺是什麼),但是劍橋,在學者的心中,至少還要維持一百年的絕對地位。來到英國必須拜訪劍橋;就像是,去到德國必須拜訪哥丁根。

我不知道你的國中國文課本,是否已經墮落到刪除了徐志摩關於康橋(他的翻譯)的一詩一文?那首詩已經變成了歌,我唱的是「金韻獎」版,而你唱的想必是 林宥嘉版。我很感謝林宥嘉(或他的經紀人)重唱這首歌,讓它在年輕族群中有復活的可能。這是全中國上半個二十世紀唯一一首有資格拿來和唐詩宋詞分庭抗禮的白話詩,每一個說華語的人,都應該背誦這首詩。

至於他那一文《我所知道的康橋》,我找來全文存進部落格裡,如今重讀,發現可以當作劍橋的旅遊指南。國中課本只節錄了第四篇和第五篇,從『那朝來水溶溶的大道,只遠處牛奶車的鈴聲,點綴這個週遭的沉默』開始。當時,我坐在教室裡讀這篇課文,覺得四壁生輝,整個房間被照亮了。

徐志摩那文的第一節,說他如何來到劍橋,提到他原本想要追隨的老師羅素。這人本來是個數學家,做數學的基礎理論與邏輯。後來跨入哲學領域,卻寫了一部集當時哲學之大成的鉅著。也許是國中時代被徐志摩種下的因,我後來也變得崇拜羅素,把他當作自由與理性的典型;也因為他而自修了數學基礎和邏輯,到了 Penn State 差點就以邏輯學作為專業。

第二節談「單獨」旅行,正如你現在的狀況。

第三節講康河和她的 Backs。p.372 的圖左,就寫著大大的「The Backs」。八十年前的這篇文章,就像旅遊指南一樣,由南向北列出 King's 學院、Clare 學院和 Trinity 三一學院。他告訴我們書上沒說的:拜倫塘、Clare 三環棟橋,和三一學院圖書館上的拜倫雕像。這些,應該都會在 Walking Tour 走到,一趟兩小時 (p.373),書上特別建議你 10:30 以前先到 Tourist Information 去預定一席。TI 在 Market Square 旁邊,地圖幾乎正中央畫著反白的 i 的位置。

劍橋的學院始於 12 世紀,早期都是「讀經班」,其修道院的建築形式來自這個歷史因素。國王學院和三一學院是在都鐸王朝 (Tudor) 的時期所建,前者由亨利七世,後者由亨利八世。p.374 對這兩個學院(的觀光資訊)有所介紹。

牛頓曾是三一學院的教授,羅素也是;還有那位全身僵硬坐在輪椅上的 Hawking 教授。就學術而言,如果劍橋是一座尖塔,三一學院是尖塔上的塔尖。

都鐸王朝時期,英國從孤懸外海的幾個島,擠入歐洲史舉足輕重的角色。三位「主要的」君主,先後是亨利七世、亨利八世 (Henry VIII) 和伊麗沙白一世 (Elizabeth I)。英國國力在伊麗沙白女王治下的 45 年開始抬頭,英國海軍幾乎殲滅了西班牙所謂的「無敵艦隊」。雖然莎士比亞和培根都是那時期的人,但是英國的科學在那時還沒有真正的天才;伊麗沙白過世的時候,1603 年,歐洲的笛卡爾、刻卜勒和伽利略,即將要開啟一場自然哲學的革命,而英國則相對落後。

我們在格林威治的海軍學院見過 Wren 的建築設計。他在劍橋的作品就是三一學院圖書館。p.374 寫著,牛頓在入口的長廊處,拍手聽回聲,計算聲速。圖書館裡展出 12 份手稿真跡,可以看到牛頓的筆跡。拜倫是十九世紀的人,所以他在圖書館上的雕像,肯定是後來補上去的。

p.375 說 Fitzwilliam 博物館是「倫敦以外」最好的古董和藝術博物館,免費。既然你在倫敦已經走遍了博物館,也許就可以跳過這一間,把時間換去「撐篙」吧?

徐志摩的第四節寫的就是「撐篙」,也就是 p.375 介紹的「punting」。那種平底船就是 punt。徐志摩說他始終沒有學會。那時代的中國讀書人比較沒有運動的經驗,你應該會做得比較好;去試試看吧,加油。反正頂多就像徐志摩那樣「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斬了去」。

雖然徐志摩也大力推薦騎腳踏車(他說是「雙輪舞的樂趣」),而且 train station 出來就有腳踏車出租店 (p.373)。不過,要是我,還是願意走路。腳踏車總擔心被偷,沒人會偷我的腳。從火車站到 TI 只有 800 公尺,就散步吧。

很希望聽你說說,師凡版本的「我所知道的康橋」。

1 則留言:

  1. 之前去劍橋,只知道旅遊書上有提到三一學院,
    但卻不知它的地位居然是劍橋的頂尖,
    還有這麼多有名的故事,真是汗顏啊!
    感謝版主的分享文! 受益良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