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根本不關我的事,只是在一次 workshop 裡面想到,也常聽註冊組的蕭組長(我的好友)提起,就把自己的想法簡單記錄一下。
大學裡不約而同推動的 E-Profolio,不知是從哪裡傳來的主意,正在四處流行著。有時候,某種物件的流行,只是因為它在技術上變得可行了,所以大家都搶鮮試試看。我認為,E-Profolio 是個好主意,在操作的技術上可行(甚至可謂成熟)。但是,問題並不在操作技術,就根本而言:是台灣的學校制度。在現行制度下,E-Profolio 沒有多大的意義(環境根本沒有成熟)。
我認為 E-Profolio 這個好主意的實行,問題在於學制。
E-Profolio 所能造成的最大效果,在於每一個學生在學期間之學習內容與過程的「客製化」:每個人可以有一套獨一無二的課程(卻品質相當、功效相當)。然而,任何客製化成功的廠商都早已明白,此路的成功關鍵,在於:高彈性、小組件、多樣化。
台灣的學制,還是「學期制」。就時間而言,這是個太過緩慢的恐龍級步調,因此失去了彈性。就內容而言,學期課程是個太過龐大的恐龍級巨獸,所以沒有小組件。學校的人力有限,又都被龐大而且緩慢的學期必修課程綁住,因此也就辦不到多樣化。沒有這些關鍵,就沒有「客製化」課程的可能,而 E-Profolio 就成了一支沒有目標的箭(無的之矢)。
以微積分為例,如果我們可以拆成八段甚至十段,每段四到六週。有些學生可能需要第一段(Pre-Calc),大部分人可以從第二段開始。但是每個學院要求的微分應用、積分應用、多變數函數、無窮級數的程度不同,所以,也許除了最基本的第二段(Differentiation)、第五段(Integration)、第六段(Techniques of Integration)以外,其他各段都可以隨學院的不同而挑選,少則六段,多則十段。這就是「客製化」課程的一個例子了。
在 E-Profolio 裡面,學生可以任意組合他的教育內容與過程,學校也可以用非常複雜的條件來檢查他適合哪些學系或學程的畢業需求(反正是電腦的邏輯處理)。
沒有學制的鬆綁,在大學裡推 E-Profolio,只是資工系的另一個 project 而已,寫寫論文可以,認真實用就別夢想了。所以小心不要變成了資工系的免費實驗場。把它應用在服務學習之類的課外活動,倒是可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