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都鐸王朝和英國國教

有可觀性的英國史,從都鐸 (Tudor) 王朝開始,在時序上幾乎就是整個 1500 的百年:第十六世紀。「開國」君主是亨利七世,他葬在西敏寺。不過,他的名氣(不論好的或壞的,都)不及他的兒子:亨利八世 (Henry VIII)。

所謂「英國」也該更精緻地標明,在那段時期指的是英格蘭 (England),也就是「不列顛」(Britain) 島東南隅的「國」,倫敦即其主要城池。而「大不列顛」(GB: Great Britain) 指的是這個島上三個聯合的國家:英格蘭,蘇格蘭 (Scotland) 和威爾斯 (Wales)。都鐸這一族,其實是威爾斯人。可以想像,十六世紀的「英國」就是英格蘭和威爾斯。

都鐸時期的蘇格蘭在 Stuart (或寫 Stewart) 王室治下,還沒有列入「英國」正史。而今的「英國」是 UK: United Kingdom,則再包括北愛爾蘭。至於愛爾蘭島的南部大半,則是另一個獨立的國家,名叫愛爾蘭 (Ireland);他們的 internet 國家網域名很有趣,是 IE。我在馬來西亞神山上遇到愛爾蘭的登山隊,衣服上都寫著 IE,我還以為他們是微軟的員工(他們或許比較喜歡 IR,但是被伊朗佔了)。

亨利八世誕生於格林威治,當時的宮殿已經毀去,原址就是現在的老皇家海軍學院。亨利八世的統治,大約佔了十六世紀的前半,他的第二任妻子所生的伊麗沙白女王 (Elizabeth I) 則佔了大約後半。

亨利八世事蹟豐富,有趣的一項是,他下令全國每個家庭都得為自己取個「last name」。這是為了統治與抽稅的方便,而向「先進國家」學來的招式。在此之前,人就只有個俗名和教名,避免混淆的時候,再加上地方名。一個命令下去,各地方小吏忙著決定大家的姓氏,情急之下,像 Black, White, Butcher, Hill, Woods 這些姓氏就產生了。

當其時也,亨利八世仰望的「先進國家」是誰?查理王 (Charles V) 治下,以馬德里為中心的西班牙。在那個時期,1540 前後,法國和英國在「歐洲」都還是邊陲地帶,而德國只是一群被人打來打去的小城邦。你或許喜歡知道,這位查理出自「亞拉岡」(Aragon),他在加冕前,就被稱為「亞拉岡」。

在「取姓」這件小事之外,亨利八世其實是以六任妻子和創立英國國教而聞名於史的。若是中國皇帝,六任妻子不算什麼。可是,當時的政治文化,各地「君王」其實沒到「皇帝」的水準,他們頭上還有一個天主教的教皇。而天主教禁止離婚。那些「虔信」天主教的歐洲諸王,表面上都只有一次婚姻。但是,另有所謂「情婦」一職,則是公開的秘密;而且那些情婦的稱謂都是「某某夫人」。例如那位高居凡爾賽宮的路易十四,換情婦就像換衣服一樣,法國朝野都知道「現任」情婦是誰:要找到對的人,才好辦事。在那個圈子裡,情婦生的孩子,並不叫「私生子女」,而稱為「戀愛所生的子女」。

亨利八世本來是次子,不是太子。但是太子(他的哥哥)忽然死了,還留下一個遺孀。為了鞏固邦交,亨利七世趕緊把這位「亞拉岡的凱薩琳」許配給次子。我們又看到了「亞拉岡」,在十六世紀,那可是個威風凜凜的地方。這位貴族少女,除了是亨利八世的嫂子,在輩份上更是查理王的姨媽。你就可以想像她有多重要了。凱薩琳比亨利八世還要大六歲。

凱薩琳只生了一個女孩(瑪麗),就沒下文。亨利八世向教皇請求特許離婚,官方的理由是,他與凱薩琳的婚姻是「亂倫」的,因此他受了「天譴」,至今沒有子嗣。但是,「亞拉岡的查理」日正當中,身兼好幾個國王,還是教皇正式冊封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領土擴及大西洋兩岸,教皇哪敢發出這種特許?

更何況,可能圈內人都知道,亨利為的是要正式迎娶正在談戀愛的安布琳 (Anne Boleyn)。亨利先跟她姊姊談戀愛,後者正式成為「情婦」。後來亨利又追求安,但是安堅決不從。男人通常都是這樣,越是追不到的就越希罕。就因為這個情節,「衝冠一怒為紅顏」的亨利八世,居然敢公開和教皇決裂,更敢冒犯如日中天的西班牙帝國,宣布所謂的「最高權力法案」(1534 年):

  1. 教宗之權不及英格蘭。
  2. 英國國教由教廷分離,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領袖。

所謂「英國國教」(Anglican Church), Anglican 就是拉丁文的英格蘭,本來就是「英格蘭的天主教」的意思;這支教會存在了一千年,只是它一直依傳統地效忠於羅馬教皇。亨利八世本人信仰天主教,安布琳更是虔誠。這個事件雖然發生在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時代,但是它是道道地地的政治事件(或者愛情事件),不是宗教事件。亨利八世反對馬丁路德,他的法案移除的是天主教宗對英國天主教的權力,而不是天主教的教義、儀式和科層制度。英國國教的「主教堂」在坎特伯里 (Canterbury),最高宗教頭銜就是坎特伯里大主教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由英國國王任命。

法案宣告之後,亨利八世趕緊任命了新的大主教,後者宣布他與凱薩琳的婚姻無效,而去年已經低調和安布琳舉行的婚禮有效。安生下了伊麗沙白。小公主還不滿三歲,國王又有了新歡,這次是安的表妹:珍。安比亨利小十歲,珍比安小七歲。

這次他無法宣布婚姻無效,因為這樁婚姻等於是他自己證婚的,而且沒有「亂倫」也沒有值得「天譴」的情況。於是採用更激烈的手段:控告她通姦、叛國等等罪名,直到罪重到足以判處死刑為止。安的最後時日,被囚禁在倫敦塔;可能就是許多鬼故事的女主角。據說行刑用的是利劍而非斧頭,這是國王對她最「仁慈」的旨意了。刀手是一位傑出的軍官,他為了讓安「平靜一點」,在舉起劍的時候,故意大喊「我的劍在哪裡?」,然後很迅速地落刀。

珍生了亨利唯一的兒子(愛德華),但是在產後兩週就因為併發一些感染而過世了。或許是她的幸運吧。亨利後來又結三次婚,其中一個被休一個砍頭,最後一個幸運地活到他死去。他死後葬在溫莎堡,長眠珍的旁邊。

據文字的描述,亨利八世長得「英俊挺拔」。但是從肖像畫實在看不出來。伊麗沙白的外貌也很難「欣賞」。據藝術史而言,十六世紀的繪畫極講究「複製原貌」,後來才開始流行「修飾」:讓畫作比本人更大更美,周遭的景物也可能純屬虛構。這麼說來,你在國家人像館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p.176) 所見的圖像,除了近世的攝影以外,當屬都鐸時期的人像最可信。

伊麗沙白登基和他的父親亨利八世駕崩之間的 11 年,有兩位國王:愛德華和瑪麗 (人稱「血腥瑪麗」是也),分別是她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和姊姊。伊麗沙白出生時是公主,三歲的時候卻因為生母被送上斷頭臺,忽然變成了私生女,後來又因為宗教立場被瑪麗囚禁,在驚濤駭浪之中登基為女王;這段故事已經拍成了電影。

瑪麗的父親(亨利八世)替她從西班牙物色了一位頂尖的學者擔任教師,此人的著作有很前進的思想,包括婦女教育、國際和平、窮人抒困、客觀觀察自然等等。瑪麗的基礎教育應該足夠博雅,只是她的親天主教立場:正式向教宗道歉、重新恢復與教皇的關係、把自己嫁給西班牙查理王的兒子(那一家被視為天主教最堅強的守護者),造成英格蘭新教徒 (protestant, 源自馬丁路德的「抗議」)的恐慌和疑慮,終而演變成暴動。在「暴動」之中,通常雙方都有比較激烈的舉動,很難說誰比較兇暴。但是,後來的「勝者」總是搶得撰寫歷史權力的人。因此,在這場暴動中喪命的基督徒(protestism 衍生出非常多的教派,很籠統地稱為「基督教」),就被稱為「瑪麗殉道者」,而瑪麗就被冠上「血腥」之名。畢竟,瑪麗放過了伊麗沙白,並且在遺詔中指定她為繼承人。

伊麗沙白謹慎寡言,還特別剃光了眉毛,好讓旁人永遠看不到她「吃驚」的表情。所以,她本人的宗教信仰,到底是親天主教還是基督教?沒人真的知道。整個十六世紀,自從 1517 年馬丁路德的發難以來,宗教主張與派別的紛亂爭擾,是歐洲的「歷史主題」。英國的社會也在這股潮流之內。亨利八世自己是篤定的天主教徒,卻意外地為各地君主脫離教皇管轄開了第一槍。

前面已經說過,所謂 Anglican Church 本義是「英國的天主教」,並沒有自己的特色。亨利八世所行的法案,是政治性質的,將教區的職位任命和財產權利,從教皇手裡奪到國王手裡。但平民百姓卻誤會那是要「改宗」為新教的意思,而各有作為與反應。國王則趁勢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那一股潮流,關閉、遣散、充公了一些不肯就範的天主教堂(及它們的財產)。後來,瑪麗向教皇認錯,祈求赦免,新舊兩派的對立更加劇烈。到了伊麗沙白時期,已經嚴重到讓社會動盪不安的局面(也許類似台灣的統獨兩派)。她採取的折衷方案,確定 Agnlican Church 新舊並蓄的禮拜模式和教義細節,但是徹底脫離教皇管轄;史稱 Elizabethan Religious Settlement。

在那以後,所謂的「英國國教」才開始有它自己的獨特性。而這種獨特性,就是典型的「英國式矛盾並存」。就像他們的政體:君主和議會並存;一方面有強烈的社會階級意識,另方面又完全的自由平等。一方面,英國國教自稱是與天主教、東正教三足鼎立的「舊教」,另一方面也自認為是改革成功的抗議派。隨著英國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國教號稱有七千七百萬信徒。在美國、台灣和其他地方,信奉英國「國」教聽起來頗奇怪的,於是它有另一個名字:聖公會 (Episcopal Church)。

伊麗沙白的加冕和喪禮,都在西敏寺舉行。她的「暱稱」之一是「Virgin Queen」,當然就沒有子嗣。所以都鐸王室的血脈,到她就斷了,也就結束了英國史的都鐸時期。那是 1603 年。她成功地將正在蘇格蘭稱王的遠房表弟詹姆斯六世引入英格蘭,而他受冕之後改叫詹姆斯一世 (James I)。自那一年起,蘇格蘭、英格蘭和威爾斯,就是「一國」了。

2 則留言:

  1. 懷靈補充:

    1. 談到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他家的故事可長了:

    ─ 他是那個在1492年統一西班牙的女王依莎貝拉一世 (Queen Isabella I of Castile) 的外孫,

    他媽媽就是瘋女璜娜,他也是神聖羅馬帝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奠定哈布斯堡王朝基礎的Maximilian I)的孫子。

    ─ 在西班牙他的稱號是卡羅斯一世(Carlos I)。

    ─ 雖然他算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成員,而他的母親是西班牙人,但是,他說德文和西文都不及他的母語法文,來得流利。

    ─ 我不是很清楚查理五世是不是有被稱做「亞拉岡」,不過他的外祖父的確是亞拉岡的國王費迪南二世,

    因此他後來也繼承了亞拉岡以及卡司提爾。 這中間有很多故事:當時的西班牙並不是很情願一個哈布斯堡王朝的人

    來接收西班牙的國土及王位,還提出了種種條件才接受他。不過一般認為,他算是統一後的西班牙的第一個國王。

    (因為他的外祖父母:卡司提爾的依莎貝拉一世以及亞拉岡的國王費迪南二世,1492年統一西班牙後,是兩王共治)

    而他一生大半也都居住在西班牙,死後葬在馬德里附近El Escorial的皇家墓室。

    ─ 查理五世被譽為是個polyglot emperor,據傳聞他曾說過:

    「我跟男人說法文,跟女人說義大利文,跟我的馬說德文,而西班牙文啊,我保留給和上帝之間的對話。」

    (He claimed that he addressed his horse only in German, he conversed with women in Italian and with men in French, but reserved Spanish for his talks with God)

    2. 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凱薩琳(也是西班牙依莎貝拉一世的女兒),共懷孕6次,但是5個夭折,其中有3個是男嬰。

    這就是為什麼亨利八世拿這個理由認為是遭到詛咒,並引聖經(Leviticus 20:21)所說

    If a man marries his brother's wife, it is an act of impurity; he has dishonored his brother. They will be childless.

    要羅馬教廷宣布他們的婚姻無效。

    回覆刪除
  2. 有學問的單教授

    我很著迷於亨利八世的歷史 每次看到這時期的歐洲電影 都無法克制的買下

    去英國自助旅行時 也曾在倫敦塔 溫莎堡 愛丁堡徘迴

    回覆刪除